重返天龙八部世界:带来的惊喜体验

admin 阅读:51 2024-04-05 06:30:13 评论:0

作文真题与解析

真题回放1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无不有它的身影。作为时代青年,你一定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③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来源: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立意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文章写作要围绕“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具体情境展开,“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这些就是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考生需要在其中找到文化的身影,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此外,作为写作主体的“我”,在写作时要体现自身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并要突出“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要求,这也是写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已给定主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一完成写作。三个主题是与上文“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相对应的,考生可从这三个角度完成对应主题的写作。但不管选择哪一个任务,都应围绕“我与当代中国文化”这个大主题,或介绍、讲述,或剖析、评价身边的文化现象。考生是要参加学校的“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生活中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因此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思考,体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分享。

展开全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很显然,无论选择哪一主题,都可看出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命题人既然要求考生“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很显然,题目中的文化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时代文化。考生在介绍、讲述、剖析、评价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应阐述文化对自身的积极影响,或挖掘当代社会中所展现出的优秀文化。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三个主题,考生可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写作。考生可介绍乡土社会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中体现的文化;可讲述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文化现象;也可剖析或评价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选定主题后,考生在具体主题下可以自选角度进行立意。如在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这一主题时,可阐释乡土社会中所保留的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也可从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角度自由,立意多样。

2.联想思考开放。命题人要求考生讲述的是生活中的或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这就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处处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可作为行文的事实或道理论据。考生在论证时,无论选哪一个具体任务,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当然素材不同,思考点不同,立意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3.文体开放。考生在介绍、讲述身边的文化现象时可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而在剖析、评价某一文化现象时则适宜写成议论文,考生可自由选择文体。

【解题】

此题是带有情境性和多个具体任务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已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能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情境材料(即背景材料)和具体任务之间的关联,不可抛弃情境而直接完成写作任务。具体情境是在引导考生作文立意的方向,无论选取哪一任务,情境中都有写作提示和方向,沿此思路展开论证才不会偏离方向。

如任务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与上文提到的“衣食住行、乡土人情”相对应,考生需要在乡土社会中发现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而任务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考生可从节日习俗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现象,带领读者感受节日习俗中的文化之美;任务③则要求考生对新时代长征精神这一价值观念进行剖析、评价。

【立意】

切题立意:

1.文明乡土 美美与共

2.中秋咏月文化之美

3.长征精神 亘古弥新

偏题立意:

1.保护环境追求平衡(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2.家人团圆亲情相伴(未体现关键词“文化”)

3.文化传播义不容辞(未选择具体主题)

【例文】

中秋咏月 文化绵延

黑龙江大庆市第四中学

齐志伟老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这轮明月,一起探讨“明月”背后的文化现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到中秋总会想起这首诗,想到诗中的那轮明月。千百年来,这轮明月早已浸入国人心中。人们遥望这轮明月,品咂人生,畅叙幽情。中秋习俗因时因地而异,但唯独赏月这一习俗从未改变。

就说吃月饼吧。中秋之夜,家人往往围坐一桌,品尝着各种味道的月饼,抬头仰望那轮圆月。此时,无论旅居在外,还是作客他乡,总会在这一刻氤氲出最浓郁的乡愁。我们和家人仰望明月,其实是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奔波在外,为生计忙碌,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遇到苦与累,也从不与人说。只有到了中秋,望着那轮明月,我们才知道苦了、累了,停歇下来,只有家才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们渴望中秋佳节,不远万里与家人团圆。我想和同学们说,等我们考上大学,奔赴各地,离开家人,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对中秋这一节日是何等渴望,当然那时我们也可能对“月”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圆月”背后不仅是亲人的团聚,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月”文化的第二层含义。

月圆家圆国团圆。月亮之上,寄托的不仅是个人思念,阖家团圆的期盼,更是家国情怀的涌动,奋斗力量的蓄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秋圆月更像是一条精神纽带,将具有共同文化根脉的人们牢牢凝聚在一起。中秋节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对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等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传递出国民对国家的深沉的爱恋。当无数个家庭沐浴月光之下,共赏圆月之时,这团圆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大多数人的幸福与安定,他们把佳节思亲的缱绻心绪升华为爱民为民的初心情怀;他们把对家人团圆的渴望转变为矢志不渝的奋斗力量。他们肩负使命,心中有家国,如此家便成了国,国也就是家。虽未至家圆,但保国安康,保国团圆,千千万万家才能相聚。

这轮承载个人思念与家国情怀的“圆月”,还给予了世人源源不断的憧憬和想象,人们望月探索,脚步坚定。当高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后,团圆便有了更加稳固的保障;当玉兔号成功着陆月球,我们对于遥远月宫的遐想从此便成为现实……这一切不都是人类仰望星空,对明月遐想的结果吗?人们独爱这圆月,正是源于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古时,人们对月是一种敬畏之心;今日,人们望月心怀憧憬并为之探索,步履坚定。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月,独挂天宫,距离遥远,但又因中秋佳节赏月这一习俗使我们与之靠近,让我们拥抱明月,憧憬月圆,感受其所散发的文化意蕴。这中秋“月”文化绵延不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真题回放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在中秋节最美好的祈愿。中秋节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是因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团圆祥和的氛围,是浓浓的思念,是美好的祝福;有人认为是美食的诱惑,是月饼的味道;有人认为是文化的力量,是一首首诗词的传唱;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中秋节,我们对“家”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中秋的味道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来源:河南鹤壁市·淇滨高中高一期中

审题立意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中关键问题是传统节日,能穿越千年,至今兴盛不衰,是因为什么。材料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从家庭、亲情的角度出发,这是中秋节最传统的文化寓意;第二种是从特色食物的角度出发,较为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符号化”理解,但仅从物质上来说,缺少了些许内涵,可以在食物上加入“民以食为天”的寓意;第三种是从诗文角度出发理解,但考虑到诗文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并不熟悉,可能更着重于近现代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最后一种则是站在国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中秋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小“家”的团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大家”和乐美好的祝福。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分析,也可自由阐发,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中秋的味道”。

【解题】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中秋的味道”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团圆是中秋的味道、思念是中秋的味道、温馨是中秋的味道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立意】

1.中秋是团圆的号召

2.中秋是香甜的味道

3.中秋是传统的继承

4.中秋是文化的特色

5.中秋是美好的祝福

【例文】

中秋的味道

一字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云卷云舒,涂鸦出蔚蓝的天穹;葳蕤的白杨,落尽昔日的繁华;淡淡的果香,舒展丰收的画卷。秋如一叶飘落,书写着余韵未尽的诗章。而中秋,便出现在这诗章的华丽尽头。

每逢中秋,中国人的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在空气中造成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一时中秋节至,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在月升时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宴会月饼,或是散装成袋的普通月饼,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思念是中秋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此节非彼节,但“思亲”总归是一样的,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在异乡的月亮,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相看的月亮,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那头上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倍思亲。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思念弥漫在他的心扉,就连苦涩的空气中也涩出思念的味儿来。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桂花树下,古树庭中,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赶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簿,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不时欢笑,不时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少年往事吧。老人则没多大兴趣参与年轻人的阵营中,他们依偎在花树下,安详地笑着,他们为什么而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如此健康平安而安心呢?总之,他们是笑着的,所以为了什么原因此刻也显得不重要了。如梦如幻的月光下,一家人倒也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原来,味道竟是这样一种历久弥新的回忆。

当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们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如九月菊花般繁复的回忆,抵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也正因此,我们才能重温曾经拥有的那些味道,中秋的味道……

精品时评范文

“月色中秋菜”吃出传统文化味

怀中抱月、花好月圆、玉兔庆团圆,再算上鲜美的鱼虾蟹,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月色菜”、秋鲜菜成为今年京城老字号名店的中秋预订热点。中秋未至,不少京城百姓已经开启预订“月色菜”的模式,最受欢迎的当属国家级非遗中烤肉季的“怀中抱月”。其他老字号也围绕中秋文化和月色情调下足了功夫,像老字号名店又一顺,就烹饪出了惟妙惟肖的“玉兔庆团圆”,一些老字号花色月饼也十分受欢迎。

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几乎都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能找到一种代表性的食物。以前穷,就盼着过节吃上这些食物;现在富了,这些食物随时都能吃到,慢慢地,节味儿也变得越来越淡了。事实上,每个传统节日食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要让节日的味道浓起来,不仅需要下足食物烹饪之功,更少不了文化“烹饪”。

中秋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不能吃出文化味,是对商家智慧的考验。自古以来,我们祖辈都会在中秋拜祭月亮、期盼团圆,多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为吟咏对象,弹琴书画、赋歌作词;嫦娥奔月、李白捞月等神话故事,都是与中秋月密切相关的浪漫符号……京城老字号开启预订“月色菜”模式,正是围绕“月”进行的,在诠释传统文化上好好“烹饪”了一番。比如国家级非遗烤肉季的“怀中抱月”、老字号又一顺的“玉兔庆团圆”、鸿宾楼的“花好月圆”等,将中秋文化融入其中,吃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亲情和浪漫。

中秋节不只是“舌尖上的节日”“一个小家庭的团圆”,它既承载着人伦孝悌的亲情,还寄寓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大团圆”的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中国人都有着恒久不变的中秋情结,有着融进血液的家国情怀,这也是中秋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品味“月色中秋菜”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合家团圆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在“对月”中升华“有国才有家”的思想,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涵养家国情怀,聚合筑梦力量。

“月色菜”可以吃出文化味,还能吃出仪式感。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吃着美味佳肴,喝着桂花蜜酒,让人们更加懂得亲情的珍贵,更能点燃奋斗的激情。每到中秋,世界各地的华人共赏同一轮明月,也都会发出同一个声音,祝愿祖国富强美好。中秋团圆,是皓月当空下对家族文化的濡染、对家国情怀的致敬。

让中秋月饼多点文化韵味也挺好

中秋将至,今年月饼吃出新玩法,“有文化”的月饼不断刷屏。众多博物馆加入文创月饼的制作中,“镇馆之宝”纷纷化为造型别致的月饼,新华书店甚至推出“识字月饼”。(9月8日《扬子晚报》)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要既坚持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不断地追求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让传统节日得到延续和传承。节日是如此,那么附着于传统节日的节令性美食,也同样如此。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很多人发现,今年的中秋月饼,不但在馅料、外观上多种多样,而且充满了文化韵味,变成了“有文化的月饼”。

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新华书店推出的“字典月饼”,月饼表皮上印着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生僻字”,包括勥(jiàng)、槑(méi)、忞(mǐn)、奣(wěng)、扅(yí)、呇(qǐ)……让不少网友感叹,吃个月饼也能“长知识”。这样的跨界尝试,可以通过月饼刻字这种易学易懂的方式,寓教于乐,让消费者认识并记住这些难念难记的文字,同时也赋予月饼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一举多得。

在赋予月饼这一传统美食以文化韵味这件事上,全国各地的博物院、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首当其冲,表现突出。金陵饭店与南京博物院首次打造联名款月饼“锦绣金陵”;苏州博物馆今年联手260多岁的苏州老字号松鹤楼,推出“中秋对月”礼盒。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更是当仁不让,纷纷推出了包含自己馆藏文物、镇馆之宝元素的月饼礼盒。

我们不否认这些“有文化的月饼”的推出,有市场与经济角度的考虑,但是这些文创月饼的出现,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传统的中秋美食不但可以看,可以吃,还可以学习传统文化。换言之,现在的中秋节月饼,不但颜值很高,口感多样,而且还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一种继承、发展与弘扬,值得肯定。

“有文化的月饼”,也特别适合中秋节的氛围。一家人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这是中秋佳节的“保留节目”。如果面前摆着一盘文化味十足的月饼,大人可以一边分享月饼,一边给孩子讲讲月饼上的文化典故、历史故事,岂不是和中秋节的氛围十分搭配?说到底,月饼也是传递文化的重要使者,各类文创月饼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也是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的媒介。

当然了,最后也需要提醒一句,再有文化韵味的月饼,最终也还是为了吃,所以月饼产品一定不能光有颜值,光有文化,而产品的口感、卫生、质量却没有保障,那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

中秋时节,月光皎洁明亮,是赏月的好时机。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其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是如何绵延至今的?

祭月仪式与礼乐文化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和祭月仪式相关。从亚洲的两河流域到南美的墨西哥,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祭月仪式存在,我国古代也存在秋分祀月的传统。

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农耕相关,而中秋时节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原始人类通过类比联想将月球、作物的繁殖与大地母性相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概念组成了一套家族相似的体系。虽然在中国古代,官方的祭月仪式仍有祈求丰产之意,但《礼记》中记载的祭月仪式已经由直观功利性的生殖崇拜逐渐向尊重自然规律转化。

一方面,自周朝以后,中国人开始产生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阴阳”观念,月的诸多属性,归于这套体系中“阴”所包含的范畴。《礼记》中一些文献都强调了这一点,并且说明了周代所祭之月代表了某种自然规律和秩序,而非神力的载体。另一方面,统治者从自然规律与秩序推及社会规律与秩序,官方祭月仪式已有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成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儒家礼乐思想的萌芽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原始自然崇拜思想逐渐式微,至少在周代,官方祭月的目的发生转化,从对有神性的月或月神之功利性的崇拜转向了对万物运行规律、社会秩序的追求。

周人认为,自然运行的规律、秩序,与人世间的规律秩序是同构的,这样,通过祭月仪式,就将对自然规律的崇拜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统一起来,并最终达到让社会和谐的目的。统治者通过秋分祭月的仪式,教育官员和人民事君尽职。仪式的原理即在于,宇宙的运行有其规律与秩序,日、月等自然星辰各守其分,不同的人员也应该各尽其职,对自然界规律的敬重即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秋赏月与节俗成形

除了祭月之外,文人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赏月活动,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活动。

赏月,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一篇,将月色与美人相应,南朝谢庄的《月赋》中则有“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之段落描绘月色之美。在月光的普照下,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令人们陶醉愉悦。

文人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晋书》卷九十二曰:“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欧阳詹《玩月诗序》云:“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已出现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这种赏月活动是与民间信仰及官方的祭月仪式不同的自由的审美活动,是中秋习俗形成的又一来源。

到了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几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苏轼《望海楼晚景》诗“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提到了民间拜月这一行为。在宋代,中秋之夜,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女则澹竚装饰,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已对中秋节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宋代之所以被认定为民间中秋节正式形成的时期的标志,还因为中秋的“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证明了在宋代,中秋节具有了团圆的含义。何以中秋象征团圆?当然与中秋节的月亮最为皎洁、圆整有关。可见,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文人赏月,发展于唐,后与民间的拜月仪式相结合,在得到官方认定后最终形成于宋。

在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文献相较于之前,更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中秋拜月的过程。据刘侗《帝京景物略》等文献记载可知,相比于前代,明清时期拜月形成了一套规定的流程,摆祭案于月出的方向,放置画有蟾兔、月宫或是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于案上,焚香而拜,最后以烧月光纸、向家人分食祭品为结束。

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中也出现了对赏月和拜月的情况的描述。《红楼梦》第一回就出现了贾雨村赏月的情形,而第七十五回描述了众人拜月的情境。这些记载和描写说明了在明清时代,诗意的赏月活动并未因拜月活动兴起而衰微,赏月与拜月是中秋节活动的共同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秋赏月已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活动而见于各地。

中秋文化的几大内涵

考察作为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

中华民族向来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唐人殷文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和宋人高登“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的诗句,恰当地反映出中国人渴望团圆的深层心理。

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为增强家族、友朋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二人在中秋以诗的形式互通书信,看似是在相互诉说他们所见到的景色、经历的事情,实质却是在中秋这个合家团圆的时刻,以诗意联系起兄弟二人的情感。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宋人司马光的《八月十五日夜寄友人》这类诗皆是在中秋节时以诗歌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的一些记载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日的小众特点,使得中秋节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

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

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至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则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领会生命的澄明之境。许多诗人写诗如梦如幻,将对人生的感慨、思考与中秋的月色结合在一起,使人生充满了诗意。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理应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重返天龙八部世界:带来的惊喜体验

中秋的内涵还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与中秋相关的符号、神话,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西王母、月桂、蟾蜍、月兔本身都是生育和长生的符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则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生命永恒与精神生生不息的追求。“但愿人长久”就是中秋时刻对生命长久的美好祈愿。中秋的其他意义,团圆、平等、诗意均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而健康长寿,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重返天龙八部世界:带来的惊喜体验

(作者黄意明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伯翰系云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博士)

释放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将至,节味渐浓。

中国传统节日普遍有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精神价值。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完美融合的节日,也是一个温柔漫溢的节日。天上月儿圆,地下人团圆,人们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素心对月,各抒情怀,享受着回归自然的乐趣,共享亲情温馨、秋收喜悦。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情怀和精神诉求。

中秋,古代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意。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是中秋节的固有习俗。中秋传统文化离不开溯本求源,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去追寻那质朴的价值源头,从环环相扣的文化链条中,了解中秋节所承载的文化成果沉淀和习惯固化表达,从而继承最本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

蕴含在传统节日里的浓浓情怀,体现了人文情思、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过好传统节日,必须要让人们了解节日以及和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社会应该顺势利导,强化节日的仪式感,有了仪式感,节日才有厚重感。仪式感里面凝聚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理念,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意义。正因为有仪式感的存在,传统节日才有了历史积淀,成为我们传承文化记忆、确认民族归属感的重要时刻。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激活、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要既坚持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不断地追求创新,唯此,才能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赓续。身处新时代,互联网与文化有着天然的黏合力,“互联网+”文化,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范儿”。近两年,各种“线上过中秋”的平台网站点燃了人们参与欢度节日的热情;“有文化的月饼”不断刷屏,众多博物馆加入文创月饼制作行列,“镇馆之宝”纷纷化为造型别致的月饼;新华书店甚至推出“识字月饼”……借助“互联网+”,以富有文化韵味的方式过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仅让中秋节变得更有味道,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古今”之间得到了更大张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皓月当空、饼香四溢、亲人团聚的时刻,中秋佳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在人们心中升腾而起,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浓郁了“获得感”,更能凝聚人心,涵养文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品读中秋文化意蕴,厚植家国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有两天的时间,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将会如约而至。人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乃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秋佳节被赋予了团圆的意蕴。中秋节既是坊间节日,也是国家节日。千百年来,中秋赏月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源远流长。

据悉,我国的赏月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赏月文化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赏月文化在诗词中更是留下了隽永印记。例如,南朝宋谢庄《月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梁萧纲的《望月》、沈约的《咏月》等诗词。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中国审美学家,他们对中秋意蕴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家国情怀。

品读中秋文化意蕴, 涵养家国情怀,从中秋节中汲取前行力量。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壮怀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秋佳节乃万家团圆的日子,此时此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感谢祖国,是伟大的党和国家给了人民美好的生活。旧中国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饱受帝国列强欺凌,人民颠沛流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只能是奢望。一唱雄鸡天下白,人民翻身得解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开辟了新纪元。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从此摆脱被奴役的历史。唯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享幸福安康;唯有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生活才会有保障。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国家强大人民才能过上富足的幸福生活。

品读中秋文化意蕴,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堪当大任,精忠报国,从中秋节中汲取前行力量。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劳动创造世界,汗水成就未来。对于广大青年来讲,要树雄心,立大志,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天上不会掉陷阱,努力拼搏才会结出丰收成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青年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要知道,奋斗出成绩,奋斗出成果,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是辛勤与汗水。只有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才会不负韶华,无愧于时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在年轻人身上,必须以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与时间赛跑,与速度争先,做奋发有为的年轻一代。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讲,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就是最好的爱国。

品读中秋文化意蕴,从中秋节中汲取前行力量,做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和捍卫者。响应号召,谨慎聚餐和出行,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所反弹,疫情形势进一步严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为更好保障中秋节、国庆节包括今后一段时期游客的出行安全,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一切防控的相关工作,疫情防控措施要落地落实。关键要从时刻抓好外防输入工作不放松,针对突发情况及时启动跨省旅游经营的“熔断机制”,严格做好旅游各环节、全过程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旅游景区的“限量、预约、错峰”要求等方面做好工作。9月14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从严从紧做好中秋国庆假期和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号召和提倡就地过节,减少聚餐场次和人数。疫情防控关乎国家安全,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某种程度上讲,安全用餐谨慎出行也是在为国家安全助力添柴,是在为国家安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爱国就要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行为,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遵循。

天涯共此时,最美中秋节。传统文化中,赏月文化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积淀,超越了对于天象的解读与描绘,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与愿望,成为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造福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心存感激,感谢伟大的党,感谢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

世间团圆千千万万,有些格外令人动容

又是一年中秋节,中秋节在中国人的心里代表着团圆、相聚。

世间团圆千千万万种,或久别重逢,或骨肉相聚,今年,有一些团圆格外令人动容。

团圆,是万里赴征程圆满归乡

2021年9月17日,离开地球到太空“出差”三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凯旋,平安返回地球。

团圆,是为国殉身的战士英雄终归故里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去时血肉之躯,归来已是报国之魂,这条漫漫归家路,他们走了整整71年。

团圆,是携手跨越寒冬春暖再相逢

2021年3月,正值樱花盛开之季,应武汉人民邀请,曾在武汉拼过命的医护人员重返这里,共赴一场“樱花之约”。2020年,武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医疗队纷纷驰援武汉。

团圆,是多年不懈追寻血脉终得相聚

2021年6月,公安机关通过DNA比对,找到了郭刚堂失散二十余年的儿子郭新振。自从1997年,郭刚堂两岁半的儿子被拐以来,他跨越数十万公里寻子。7月11日,郭刚堂夫妇与儿子团聚,一家人紧紧相拥。

团圆,是危难时握的援手久别再会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解放军军医为受伤严重的高诗琴紧急做了手术,给了她重生的信心。时隔8年,当年参与救护的护土长袁梅和已经长大的高诗琴重逢,两人见面后激动不已。

团圆,是四十年难忘师思辗转反侧

1975年,汉族姑娘刘前稳在青海玉树当一名汉语老师,一干就是7年。40年后,对她念念不忘的学生们辗转寻找,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师,不少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每年中秋,都会有人选择坚守岗位,也会有人为了理想在异乡拼搏,不能与家人团聚。中秋夜,月光皎洁,寄托离家之人的思念,心怀热望,化作最深沉的牵挂。“聚散自有时,团圆终可期。”无论此刻的你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不要忘记在中秋节送上祝福,有人惦念、被人惦念,就是幸福。

中秋佳节,祝您阖家团圆,中秋快乐!

中秋共赏一轮明月,八月共庆万家团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021年9月21日,一轮满月将高悬天际,把如银月光洒满大地。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如期而至。这是我们民族的集体约定,每到这个节日,人们心中便升腾起思亲的情感、丰收的喜悦,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息。中秋节所蕴含的节日魅力无可抗拒,是深入骨髓的记忆,是打在肌体的烙印。

中秋节是古老的、青春的。“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史籍记载,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此时适逢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初唐、盛行于宋朝,传承至今、经久不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自此,中秋节有了国家层面的地位,愈发显示出青春的姿容。

中秋节是诗意的、文化的。月亮是真真正正的大众“情人”,一直以来,人们对月亮注入了无限的情愫,快乐时想到她,忧愁时想到她,幸福时想到她,悲苦时想到她。她是人七情六欲的载体,是人最愿意倾诉的对象。自古至今,她就是诗人痴情不变的意象,是文人不断抒怀的主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周作人、沈从文、柳存仁、汪曾祺、从维熙、贾平凹、王安忆……许多近、当代作家笔下,都有不少关于中秋节的隽永文字。中秋节的文化意蕴,更是丰满得令人陶醉,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表征。

中秋节是家国的、情义的。中秋节是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齐名的四大传统节日,积淀了丰蕴的文化内涵,其最为独特、最为突出的文化价值,就是浓浓的思乡情绪和家国情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这种情怀的深情表露。在农历八月瓜果飘香、五谷丰登时节,在十五满月如盘、月光皎洁之时,人们最期待亲人团聚、分享快乐,祭拜月神、祈福来年,这是农耕时代老百姓最为朴素的心愿与至今不改的主题。

疫情下的中秋节,让人对家国之间的关联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更为深刻的认知。“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强大的祖国,没有安宁的环境,哪有节日的舒爽和畅?哪有人民的幸福美满?

共赏一轮明月,共庆万家团圆。在望月怀古、期盼团圆的中秋节,我们更思念那些为守护国家安全、百姓安宁而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戍边官兵、公安干警、医师护士……岁月静好、节日温馨,背后就有他们的支撑。当我们在品月饼、猜灯谜、扎灯笼、玩游戏中感受节日快乐的时候,当我们在亲友聚餐、外出旅行中体验喜庆祥和的时候,别忘了他们为大家、为社会付出的辛劳和作出的贡献。

沐浴“明月清风” 传递“团圆温情”

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作为从古到今人们的“精神纽带”,中秋节将中国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月亮见证了无数人浓郁的乡愁,也传递着华夏儿女对国泰民安、和平生活的无限期待。在这阖家团圆的节日里,我们沐浴着月光清辉,探索着历史的足迹,思考诸多,感慨满怀。

用创新促进步,勾勒花好月圆“中国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的形式日渐丰富,无数在远方的亲朋好友通过互联网“千里共婵娟”,3D打印月饼等新奇产品也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嫦娥”奔月已实现古人对月宫玉兔的遐想……时代的“洪流”滚滚前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党员干部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头雁”,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保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本领,探索先进科学技术“强引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花好月圆的幸福时光。

用月光抚心灵,传递城市角落“浓温情”。“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在中秋佳节,“团圆”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国泰民安、阖家团圆的背后,总有无数人在默默守护和支撑。驻守边疆的士兵们眼神坚毅,冲锋一线的扶贫干部默默耕耘,车站机场的工作人员艰辛忙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共同绘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党员干部应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发挥榜样模范先锋的作用,在岗位上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初心与使命,把思亲的情绪升华为奉献情怀,在中秋佳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过送温暖等活动,把爱之“月光”传递给每一个人,传递着浓浓的“城市温情”。

用清风揽明月,系好清正廉洁“安全带”。“月圆中秋至,同住共此时”,党员干部与亲朋好友相聚赏月亮、吃月饼,诉说着彼此的情谊,多关心爱护干部群众的同时,不能忘记拧紧自己思想“安全阀”,牢牢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占公家便宜,不捞公家油水,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拒绝豪华包装的月饼礼盒、“天价月饼”,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用冰清玉洁“月光”时刻拂去内心“尘埃”,吃月饼吃的“明明白白”,诉情谊说得“干干净净”,坚决刹住节日“四风”,彰显出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月到中秋分外明”,自古以来,人们将中秋节丰富的内涵代代相传,故乡那一轮照彻心房的“明月”永远都不会磨灭。在这个月白风清的传统佳节,党员干部更应心沉气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自己的光与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让未来每一个中秋佳节都充盈着“欢声笑语”!(西热明珍 格桑措姆 西藏网信办)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给孩子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同在一个城市的亲友相约赏月,聊聊经历与收获……又是一年中秋时,家人闲坐的温馨,亲友相聚的欢喜,给人带来内心的温暖,让人体味团圆的味道。

花好月圆人团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团圆是中秋的节日内涵。一轮明月,是团聚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朴素情感;中秋佳节,也是文化的纽带,激发人们对团圆、和睦的情感共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不仅是面对面的相聚相守,也是同一轮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时”。因为坚守岗位、忙于事业等原因,不少人无法在节日与亲友团聚,但不论再远,一声问候、一句祝福,总能穿越万水千山,传递思念与牵挂。正如一句话所言,“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学生作文

故时月色

阳江一中高二(22)班 廖雪晶

廊下的月光似乎淡了,在云端的身影有些不稳,月桂树的影子也摇晃起来。

我起身,来到中庭。人间的桂树幽雅飘香,早有冷露,打湿了它细弱的花瓣。仰头,是一轮古朴明亮的月亮,有纤云几抹,不经意地来去身侧。

它怎么会淡呢,从古至今,能使它黯淡的,只有它自己的阴晴圆缺。它圆满在唐明皇与杨贵妃令人唏嘘的凄婉故事里,它盈缺在苏东坡夜悼亡妻的短松冈上;它是姜夔华胥梦里的淮南皓月,是李太白萧声里的秦楼月;它温柔了韦庄漂泊的酒垆,凄惨了杜牧停望的秦淮;它斜穿了晏殊居住的朱户,照亮了谢灵运前路的茫茫积雪……

不曾令人遗忘的身影,徘徊在夜空。千古相传的月色,承载的是多少人的情思?

我尽力将它凝望,蝉鸣声中,我听到家家户户共聚团栾的笑语。再过很多年,或许笑声终将离散,言语也会随风逝去,亲人和家乡会一起逃离,但,它始终会记得。就像它照亮了狂夫的白头,倾听过游子的深深叹息,为边关老将撩动离愁,替闺中女子卷上珠帘。淘不尽的风流,书不完的传奇,一代又一代的往事,被静静地铭刻在月光里。当我望向它时,它一如既往地沉默;偶尔,人间的风吹得急了,那是它不经意洒下的悲语欢言,点缀在幽长的夜里。

不曾离去的身影,是故乡的月色吧。童年时赏月的兴致勃勃,手里提着幼稚五彩的花灯,紧紧跟在大人背后;向往小伙伴说的铺满花灯的长河,还有烟花尽燃的小小海滩;是窝在父亲怀里眯眼看过的月亮,是电视里王菲唱了一年又一年的“但愿人长久”,是奶奶放在阳台上用来供奉的香柚,是满屋人忙不迭吃月饼的开怀场景……我的心绪有些飘忽,仿佛在很久之前,北宋东京的百姓也是这样过的中秋,晚明鸿儒张岱在月圆之夜还跑去西湖划船赏月呢。

人生何处不逢月。

只是,古事不必寻,古月如今月。

从前朝一脉相传的繁华不变,举杯当歌莫负光阴的豪情也不会停歇。夜渐深,这杯酒,邀月同饮,共赴佳年。

潘老师点评:廖雪晶同学文笔清丽,文学积淀深厚,从现实中的月色联想到经典戏曲爱情的悲婉,再现了古典诗词中月下的经典场景,然后,她又将笔端延伸到故乡和儿时,怀旧而不失清新,最后点到“人生何处不逢月。古事不必寻,古月如今月”,“邀月同饮,共赴佳年”有一种超脱的境界。

月正圆,思绪浓,共婵娟

阳江一中高二(22)班林洪伟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日,更深月色,在雨后显得又清又冷。

那月亮就好似一个高冷典雅的女子,冷酷孤高,穆静圣洁。她穿着洁白的柔绢曳地长裙,挥舞着那白绸缎,在冷寂漆黑的夜空中,独自起舞,婆娑动人,楚楚伊人。这一夜,她用那令人陶醉沉迷的舞姿令千万人折服,众人共举头,欣赏那玉盘,颇有满意之味。但明月啊,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我亦一睹您的风采,只可惜月圆人未圆,不想徒增忧怨罢了。

本想“还寝梦佳期”,婵娟却“照无眠”。我只好起身作罢。

倚窗望去,看见地上那几潭积水被月辉温柔地抚摸着,熠熠闪光,透明清澈。这让我不禁想起同样在皓月当空,苏轼与张怀明在承天寺夜游的场景,“庭下如积水空明”。转而又想到在那月光刺激下,苏轼心间隐隐作痛,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的悲叹,顷刻让人心起涟漪,唏嘘不已。好在子瞻天生就是豪放派,旷达乐观,置之一笑。哎!月亮本无情,只是人赋情。那我也未识得那十五圆月何处之美,因为我心,思绪正浓。我未有苏轼那种境界,也只能深陷这忧思之中。忽然,我又想起前些天读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杜甫被抓获到沦陷的长安之后,思家日深,已为人父的他把这种思念家人的感情抒发地淋漓酣畅,他的心中,有妻子,有孩子。

此刻,我在外工作的父亲,他又在做什么,是否也如杜甫一样,举头望明月,心系子女,思念家乡。想到这里,我未免有点心酸和低落,抬起头,望着那玉盘,心里在默默地思念着,在祝福着,希望父亲在外一切安好。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今日我对月亮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为什么古今为何有那么多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为什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名句能流芳千古,世代吟诵。月亮就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人性的体现!

望寮岭上,电视塔的一束束远光灯照耀在整个城市上空。我想起下午看央视微博中关于探访在上海打拼的一些外来务工,他们没法回家过中秋,他们离不开他们的岗位,那座城市需要他们。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非凡的贡献者!他们放弃自己与家人团圆相聚的机会,他们放弃与家人共赏烟花共品月饼的美好时刻,只因他们想让更多人阖家团圆,月圆人亦圆,他们又是何其伟大啊?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自豪和骄傲,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如此,舍弃小家,成全大家,为一个城市,为整个中国在付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与谁一起,无论在做什么,只要心相连,情相通,这美丽的月儿就是我们彼此的使者,爱的印记,有小爱,也更充斥着大爱。

在一阵阵五彩缤纷的烟花中,我心,欢喜荡漾,陪伴着家人一起享受这美好的夜晚!带着思绪和自豪,望月怀远,共赏婵娟。

潘老师点评:林洪伟同学由月引发思绪,想到苏轼的豁达,杜甫的思念,转而写出对父亲的挂念,一轮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时。最难得的是,他把视角转向劳动人民,将相思之情拓展为家国之怀,提升了本文的思想境界。

花好月圆时

阳江一中高二(22)班卢月双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相传中秋节源于古代帝王祭月,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这一夜,月亮圆圆润润,如玉如盘,月光皎白无暇,清辉如水,如母亲温柔的目光,人们自会想起自己的家人。

这个自唐宋起就被中华儿女深爱的节日,是游子魂牵梦萦无法忘怀的思念,是合家齐聚一堂共赏圆月的欢乐,是千百年来人们思亲思家思乡情感的寄托。人们便把祈愿捏成一个圆圆的月亮,将思念酿成一杯香甜的桂花酒,在夜里与明月相约,或是与至亲至爱之人相伴。中秋,中秋,一个独俱东方魅力的名字,这个节日里,唇齿间留下的,是月饼的喷香与柚子的清新;耳边萦绕的,是亲人的晏晏言笑与爱人的甜言蜜语;眼前看到的,是一轮明媚清亮的月。

中秋,也是从古至今人们写不尽的话。文人多愁善感,借月以寄思念之情,或抒人生之悟。唐有太白邀月对饮,宋有子瞻把酒问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孤身一人寂寞的独白与渴望;“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是游子多年颠沛流离无法归乡的悲楚;“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是词人对朗朗明月的无限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古来人们藏于胸腔未说出口的期盼与祝福。一轮明月,一对对眼眸,一张张脸孔,一首首诗词,一缕缕情思,也许,在这同一轮明月下,不同的人,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心怀同感,情投意合。

但是,在这条绵绵不绝的中秋之河蜿蜒至21世纪时,节日的氛围却出了些偏差,中秋佳节忽然变成了“岁岁过中秋,年年战月饼。”节日的气氛也愈来愈淡,中秋节,也变成了月饼节。在此谨以拙笔写下本人对中秋的随想,希望我们可以与家人静守一方清明月,与亲爱之人谈谈趣事,共饮薄酒,不被时代的商业气息所扰,过一个真正有味道的中秋,毕竟,难得花好月圆时,莫负一年佳节好!

潘老师点评:月双同学的这篇文章从中秋的来源谈起,融入中华民俗,借用古典诗词,让中秋佳节承载着浓浓的文化气氛,明月千古此情同。最后,她针对当下浮躁之风,敏锐地提出“静守一方清明月,与亲爱之人谈谈趣事,共饮薄酒”才是正在的花好月圆,唯美的语言之下,是理性的光芒。

总有思念随月归

阳江一中高二(22)班黄永娴

我曾听过一个传说:一个人要是在月光下奔跑,就能够让那些过世的亲人看到他。

——题记

中秋将至,家家户户在皎洁月光之下共度佳节,望月怀远。

秋日的夜空,天淡云高,素绡般的皎月挂在夜空中。于是便有范仲淹笔下的秋夜“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然而他也写道:“年年如是,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年年今天的夜里,月华如练,可曾变过?可是,我所思念的人,你能否看见月光下的我?

幼年时的记忆早已朦胧.拨开重重迷雾,依稀中我还记得那时的月光也如今夜一般皎洁。月华如练,它轻抚着大地,给平日朴素的乡间披上一层华美的轻纱。庭院中,我们一家围在一张斑驳的圆桌前,轻柔的话语、欢乐的笑声与清风下树叶“沙沙”的响声交融在一起,空气中氤氲着温馨的清香。金秋的夜晚,夏季的余热仍未散去。我的额头上出现了细细的汗珠。外公从屋里拿出一把大蒲扇,轻轻地为我摇着,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犹记那时,外公的笑容与这香气一样,沁人心脾。

拨开记忆重重迷雾,我只能想起,老人躺在屋里的床上,他的眼神是那样空洞,身体是那样的瘦弱,看起来就像是一架骨架上紧贴着一层干枯的皮。病痛把他折磨得已经说不出话来,只剩下痛苦的呻吟。

曾经我做过一个梦,外公坐在一张竹椅上,抱着还是年幼时小小的我,他高大却孱弱,苍白的脸上显出一丝病态。那是我年幼记忆里的外公模样。可他却对我说:“让我安详的走吧。”也许是外公离世前的模样让我的印象过于深刻,梦里的他才会表达出被病痛折磨得想要离去的心愿。

然而今夜,在如此皎洁的月光之下,却回想起离去的亲人、悲伤的往事,难免黯然伤神,“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只可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月亮又有什么过错呢?在凡尘俗世的我,与家人共度佳节,应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今夜,当皎月高挂于天空,月光洒向大地之时,我在月光下奔跑,只因我曾经听过一个传说:一个人要是在月光下奔跑,就能够让那些过世的亲人看到他。月光如此皎洁,愿我对外公的思念,乘奔御风,随着月光归去远方的天国。

潘老师点评:永娴同学从明月想到范仲淹笔下的名句“长是人千里”,继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到相思之人的那些难忘之事,写到今夜的惆怅清冷,今昔对比,昔人已乘黄鹤,此地空余皎月光,悲戚之余,她笔锋振起,珍惜美好时光,怜取眼前人,才不会辜负着人间月色。

以上来源:笔端上的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cdgyjs.cn/zhiyetuijian/91.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